回顾2011年——那个不可忘却的岁月
一、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实施
国内
2011年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“关键一年”,经济增长动能主要转向消费和服务业。在政策上,中国在“加大内需”、“提高消费能力”、“调控房地产市场”等方面大力发力,加快经济结构升级,引导经济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。
首先,政府加大投资力度,增加内需。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的若干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出台,提出了加快推动投资的“五大措施”,主要包括:加快稳定及增加投资,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,促进民间投资,规范本土融资途径,保障资金有效供给。在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,各地区乃至企业也纷纷积极响应呼吁,加快投多助增长。
其次,政府提高消费能力。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需要企业和政府加强努力。政府因此推动消费升级,支持民生产业发展。2011年,报告向外界发出中国必须保持低通货膨胀的信号。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,2011年全年消费价格指数(CPI)居高不下,达到5.4%(全国居民平均工资增速为13.1%),食品和燃料是涨幅最大的品种,都超过了11%。
最后,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。在2011年,各种名校、新城、大学城等特大型项目的开工拉响了房价的警报。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,楼市价格一路飙升,不少人买房都止不住青春,借钱补齐首付。《意见》提出了“结构性去库存”、“缓解住房消费压力”等政策,以期缓解第一产业的生产压力,帮助普通百姓购房,建立健康秩序。
二、社会舆论的变动和影响
心理学危机与世界经济危机联动
2011年,世界经济的动荡影响了社会的心理。不管是资源的匮乏、通货膨胀、房价猛涨、社会秩序恶劣等方方面面都为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,导致许多人产生了心理压力。在面对大环境时,当一切都显得没有支撑力时,如何保持心态不被抛弃是重要的。
在此背景下,社会心理学危机显得不容忽视。一方面,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,精神负担增重,容易导致个别人被精神疾病所困,即使对躁狂症、抑郁症、焦虑症等的必要诊断和治疗,也存在大面积的认知误区和障碍。另一方面,据记者调查,大多数民众对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抱有偏见,深入的心理援助体系比较匮乏,而成长中的年轻人在心理心态的爆发和解决上面临着不小的挑战。
三、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和发展
国际角度下的创意创新
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家的注重下逐渐崛起,而在国际上,创意依旧是最核心的竞争力。如何在全世界的创新产业获得经济和文化价值的平衡,成为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。
2011年,许多国际知名企业通过创意创新实现了自我突破,在品牌推广和打造上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。在全球范围内,注重创意创新的发达城市和区域逐渐成为热门目的地,享有较高的文化和旅游价值。同时,文艺作品、动画、游戏、设计、著作权和影视行业等等,也被视为成为有待发掘的经济增长点。
对于一个国家来说,如何与国际市场接轨,提升其自身的文化创意产业水平尤为重要。只有创新模式,重视培养艺术、设计的竞争力,才能实现更快速更可持续的发展。
注: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,情况属实,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,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